融汇
发布于 2025-04-14 / 7 阅读
0
0

深度分析 | 产业园未来发展以及趋势

产业园区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是招商引资、管理创新的主要载体,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集聚的重要平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渐被各级政府重视,经过40年的发展,已成为各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器,担负着聚集创新资源、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城市化建设等一系列的重要使命。

一 什么是产业园?

按照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的定义,产业园区是在一大片的土地上聚集若干个企业的区域,是政府或企业为实现产业发展目标而创立的特殊区位环境,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调整升级的重要空间聚集形式。担负起集聚创新资源、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城市化建设等一系列重要的使命。

产业园区能够有效地创造聚集力,通过共享资源、克服外部负效应,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从而有效地推动产业集群的形成。近年来各地陆续提出的许多产业新城、科技新城等都是以产业园为核心进行建设的。常见类型有物流园区、科技园区、文化创意园区、总部基地、生态农业园区等。

二 产业园区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产业园区的发展阶段大致与改革开放的时间轴线相吻合,因此,可以将产业园区的发展历程看作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依照园区发展的聚集方式和空间特征,中国产业园区发展可定义为四个阶段:

1.0阶段,标志着中国产业园诞生而进行的初创探索,实现了产业园区从无到有的过程。这一时期产业园区以生产功能为主,载体空间相对封闭。重点集中在地理优势突出区域,并且依附于城市的发展。

2.0阶段,是中国产业园区的成长时期,第一代产业园区经验开始推广,政府主导的开发区和高新区纷纷出现。产业聚集型高新技术产业园进行升级,产业园区形成了第一代完整的产业链意识,园区规模和品质得到了很大提升,初级产业服务协同城市一起开拓。

3.0阶段,中国产业园区进一步壮大,伴随着国家一系列土地及产业扶持政策出台,逐步带动市场化力量出现,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介入到产业园区的开发中。在这一时期,产业集群的概念兴起,产业园逐步注重产业配套,形成产业科技创新、企业孵化等完善的产业链。

4.0阶段,中国产业园区从“野蛮生长”到“高质量发展”进行转型,产业园区的发展也呈现出市场主体越来越多元化、产业服务越来越全面化、服务商越来越平台化的趋势,以此来满足时代和市场发展需求。产业园区的产业与生活空间边界模糊,功能开始混合。

三 产业园有哪些特征?

(一)资源整合

产业整合:特定产业上下游企业在特定空间集聚。

人才整合:园区内外合作成立人才信息库,产、学、研模式。

资本整合:园区内高成长的企业成为风投资金、专项资金、创投资金、企业担保、中小额贷款等多样化金融机构的重点关注对象。

政策整合:政府为支持园区产业发展,给予优惠的土地政策、税收政策、人才政策、投融资政策、知识产权保护等。

(二)效益提升

有利于大批中小企业向专业化、社会化发展,产生较强的内部规模效应,促进了产业区域分工和新型产业基地的形成。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产生了较大推动力。可以集中治理污染,节约治理环境的成本。

(三)规模开发

通常较大面积的土地进行开发,以形成规模效应,一些规模较小的创意文化产业园除外。

四 产业园有哪些优势?

产业园作为产业聚集的载体,既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调整升级的空间承载形式,又是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标志。

(一)享受优惠政策

产业园区通常享受政府出台的一些优惠和扶植政策,包括税收优惠、财政奖励、资质申请等方面,当然要享受这些政策,企业也要满足达到园区设定的门槛才行。

(二)生态环境较好

产业园区处于城市边缘或中心地区,本身有一定的自然环境优势,开发商往往会引入"花园式"办公的理念,在园林景观、建筑设计等方面,强调舒适性、优美性和生态性。

(三)可获独立产权

与核心区写字楼"持有经营"为主不同,产业园区大部分可以出售,企业可以直接购买,在自用的同时,获得资产,锁定保值增值收益,并优化资产负债结构。

(四)可扩张空间大

园区空间较大,可以满足单一企业整体性较大面积的需求,目前,大型城市开发区众多产业园区可供应企业独栋,独栋面积不等,可灵活满足不同规模的企业需求。

五 产业园是怎么分类的?

经过了40年的发展,我国建立了完备的产业园区体系。

从功能分类来看,可分为两类:承担特定功能的产业园区和具备综合功能的产业园区。

承担特定功能的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海关特殊监管区、边境经济合作区、台商投资区、旅游度假区和自由贸易区。其中,海关特殊监管区又包括:保税区、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跨境工业区、出口加工区和保税物流中心。

承担综合功能的园区:经济特区和国家级新区。

从主导产业来看,可分为3类:高科技园区、一般工业园区、专业园区。

六 产业园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产业园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是全方位的,产业园区肩负聚集创新资源、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城市化建设重要使命,为中国产业经济发展探索了成功的经验与模式。

作为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动机,产业园区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早在2016年,全国国家经开区和高新区已达到365家,两类国家级园区的合计GDP为170946亿元,占全国GDP比重的22.97%,相当于中国近四分之一GDP是由产业园区所创造的;两类国家级园区合计上缴税收为29327亿元,占全国总税收的25.31%,成为了国民经济的主要载体。

作为“一带一路”的倡议者,产业园区是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引擎。在2017年5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表示,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的实体经济合作方面,要大力推进经济走廊建设,办好经贸、产业合作园区,进一步促进投资、聚合产业、带动就业,走创新发展之路。

截至2023年6月,“一带一路”十周年之际,中国已同152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涵盖互联互通、贸易、投资、金融、社会、海洋、电子商务、科技、民生、人文等领域,投资规模近1万亿美元。中国企业在沿线国家建设的境外经贸合作区累计投资达571.3亿美元,为当地创造了42.1万个就业岗位,让近4000万人摆脱贫困。

七 产业园发展趋势如何?

(一)产城融合,以城兴产,以产促城

传统产业园区已成为过去式,想要实现产业发展与城市规划相互促进,需要建设生态、集聚、完善、融合的高科技园区,运营模式也要向“产城融合”方向发展。产业园区的定位、规划需紧跟城市发展诉求,不断推进园区智能化、运营管理信息化建设,完善配套设施服务,促进产业与城市高度融合,共同迈向高质量发展。

(二)功能系统化,资源共享化,服务深度化

园区不仅要加强推动产业发展的功能,更要加强为人服务的功能,将搭建宜产宜居的综合体。园区要围绕企业与人才的需求,构建深度服务、共享资源的平台,助力企业与创新人才共同成长;打造一体化生活服务体系,满足产业、人居、城市的和谐互动,打造富有文化精神内核的产业生态城。

(三)产业特色化、智能化

产业园区应充分发挥地域产业优势,形成产业特色化和差异化。抓紧数字经济带来的机遇,加速园区管理智慧化的突破。产业园区应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积极开展数字化转型,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对传统产业链上下游进行数字化升级、转型和再造,构建新阶段下协同发展的智慧园区新生态。

(四)模式多样化、运营智慧化

产业园区的盈利模式应从过去主要依靠房地产开发收入逐步转向“房地产开发+物业持有+产业服务+产业投资”协同发展的盈利模式。

目前打造智慧园区已成为大趋势,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应以打造智能化、信息化园区为核心,提升园区的服务及管理水平,从而全面提升园区的竞争力。

(五)建设绿色化、源头低碳化

产业园区是实践国家“双碳”战略的重要战场,建设过程中应注重绿色技术的研究及应用,推进零碳产业园区建设,采用装配式建造,提高建筑能效,降低建筑运行能耗。

同时,应用物联网技术的智慧运维,促进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和能源使用最优化,实行绿色招商和产业链招商,大力推广低碳技术,从生产源头减少碳排放。

综上所述,产业园区作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是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管理创新的主要载体,在新发展理念的大背景下,高质量发展是转型升级的必然路径。

(原文作者:前瞻研究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