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 2019 年以来,随着政策对地产行业的调控进入深水区,原本趋于“狂飙”态势的房地产市场开始降温,用业内 TOP 级公司大佬的话讲:房地产行业的黄金时代结束了。但是随之而来的白银时代也没有维持太久,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将整个行业以最快的速度直接送进了:黑铁时代。
仿佛一夜之间,住宅市场的供需关系就发生了逆转,过去成功的行业逻辑似乎都在悄然地发生改变。在这样的形势下,作为一名从业十年,既合作过 TOP 级地产也服务过地方性企业,又在东南沿海和西北内陆各有过近 5 年工作经历的建筑设计师,在惶恐的同时,也不由得对未来产生了一点点的期待——那个批量复制速度为王的时代结束了,属于住宅产品设计的时代即将到来。用狄更斯的名言来形容恰如其分: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关键词:居住建筑;建筑设计;四代住宅
1 住宅产品的前世今生
距今 6000 年前,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早期,聚集在一起的人类先祖就产生了村落,伴随着村落的还有半地穴式的和地面式的两种建筑,这大约是居住空间的最初样式。它们具有一种显著的特征:既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并加以简单改造。很快地,人类居住的第一世代——穴居与茅屋,诞生了。
随着人类先祖对工具的应用和开发,以及对火的掌控更加纯熟。逐渐地,人类祖先开始摆脱对自然环境的高度依赖,更多的村落聚集在一起,城邦就出现了,伴随着的是人类居住的第二世代——木构的民居与砖房。
工业革命的出现,带来了生产力的颠覆式发展,伴随着钢筋混凝土的横空出世更是将建筑业的发展推向了一个高峰。二战之后,全球人口的爆炸式增长,导致了原有的居住形式已经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人口对住房的需求。因此,人类迎来了第三次居住建筑的迭代——单元式住宅与高层住宅。(虽然从现今的视角来看,欧美等西方国家似乎仍然从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有的 house 式住宅的形式,但事实上二战后,随着战后经济复苏和人口大量增长,欧洲的主要国家也有过一段高层住宅建设的时期,但随后伴随着人口增长放缓等因素又放弃了这一方式。)
事实上,20 世纪 60—80 年代出生的国人(甚至要更早一些)都经历过从居住形式从第二世代到第三世代的迭代过程,单元式住宅或者叫住宅小区的建设可谓伴随着近三代中国人的成长历程,也极大地推进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发展,并同时带来了过去近 30 年房地产产业的繁荣。
从根源上讲,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内在的必然性,回看居住建筑过去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居住建筑的发展和迭代其实一直遵从的都是人们对更高生活品质的追求。
从穴居到茅屋,人类祖先解决了最基本的居住需求,从茅屋到砖瓦房,人类祖先解决了居住的安全性需求。即便是为了解决快速增长的人口带来的住房问题而诞生的高层住宅,也随着过去近 100 年(仅从国内角度出发则是从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开始至今近 40 年)的发展不断的完善和进步,大大提高了居民生活的便利性和舒适性,并同时解决了第二世代居住建筑:土地利用率不高,建设效率较低,平民居住品质不高等问题。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第三世代居住建筑的出现是数千年来人类首次将自己的居住空间彻底从自然环境中剥离开来。自此居住在远离地面的人们开始无法推门进院,享受庭院空间带来的精神放松,进而疏远了人们作为生物本身对自然环境的情感渴求。
于是乎,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如何在三代居住建筑的迭代更新中重新引入自然庭院空间,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居住建筑下一世代发展的命题之一。
这其中就不得不提到绿色建筑这一概念的提出对整个建筑界的影响,20 世纪 60 年代随着美国建筑师保罗·索勒瑞提出生态建筑的新理念为开端,各式各样的生态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在世界各地被建造出来。这其中就包含了斯塔法诺·博埃里于 2006 年开始设计并于 2011 年开工 2014 年完工的意大利米兰“垂直森林”项目,这对双子塔在其后几乎被认为是世界上首个第四代住宅的标准样板,它几乎囊括了人们在当时人们对第四代住宅的全部想象,即:空中别墅 + 悬挑的空中花园 + 电梯入户。
与此同时,很快的在四川成都,国内的首个第四代住宅项目——成都七一城市森林花园,也于 2018 年建成问世。凭借着对情感体验的呼应与地产营销业的大力宣传,很快的第四代住宅的概念便在国内遍地生根。
从一个业内人士的角度看来,这种现象诚然促进了住宅市场的产品迭代与发展,但由于国内的商品房市场仍处于销售为主的初级阶段,以及各地对第四代住宅建设的标准也处于摸索阶段。因此,现今市场上的大部分所谓第四代住宅仍处于迭代中的不成熟产品。往往还没有摆脱所谓“赠送面积”,“加盖房屋”等固有居住产品的顽疾。
2 第四代住宅设计的应用
所幸,在近几年的设计工作中,笔者也对第四代住宅产品做了许多的研究,既有失败的尝试,也在探索中收获了一些经验。
最初的第四代住宅项目大多出现在豪宅类项目中,毕竟更大的面积带来了更多的建筑界面,自然也为空中花园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在这类项目中,通过退台、外挑、内凹等多种方式,都可以初步地实现空中花园的设计愿景(图 1)。
(a)外观效果图
(b)布局图
图 1 西北某项目概念方案
通过对户型产品的精细化设计,将面积最大的底层户型分两层设计为跃层户型,然后将上层户型进行双边退让,并结合上一定程度的出挑结构,以达到使每一户的起居室外部都获得自己的空中庭院(图 2)。
图 2 西北某项目概念方案局部
通过这种户型设计的方式,就可以在洋房户型中(指 4~8 层的多层单元式住宅)实现所谓户户有花园的第四代住宅建筑。
在其他的项目中尤其是对于高层建筑而言,层层退让的设计手法显然并不适合。因此,选用错落式的组合则也不失为一种不错的设计策略。
这个项目则采用了错层式的设计手法,通过局部通高的方式,不单使每一个套型都从两梯两户的实际户型升级到了一层一户的入户体验,并且还有效的解决了单一错层露台户型的上下层视线干扰问题和居住私密性的痛点(图 3 和图 4)。
图 3 跃层结构示意
图 4 偶数和奇数层平面图
随着住宅市场的品质提升和产品下沉,在改善类项目甚至偏刚需性的产品中第四代住宅的产品设计逻辑也开始被广泛地应用。
虽然从整体空间的角度上来讲,在相对紧凑的面积以及较为紧张的建筑界面上完全实现第四代住宅的设计逻辑和品质确实具有相当程度的难度,但是通过对居住的目标人群的深入研究,在对户内空间进行了进一步优化以后,在外部条件允许(主要是用地条件和政策性条件等方面包括但不限于:整体用地的日照条件,地方的建筑退距,面积计算方式等)的情况下,第四代住宅的设计应用也成功地出现在了刚需到改善这一梯段的住宅产品中(图 5)。
(a)外观效果图
(b)平面图
图 5 西北某地项目方案设计 1
相较于传统的住宅户型设计不同,原本可能需要设计为小三房的 90~100 m 2 梯段和小四房的 144 m 2 梯段的产品,因为城市白领(金领)人群对公共空间品质要求的提高,过去“小窄多”的户型逻辑发生了改变,将更多的空间让渡给了起居室等公共活动空间,相对地配合着宽厅或边厅的设计,利用错动的外挑空间给每一户提供一个空中花园也得以实现。
这种设计方式,在小高层(18 层以下)住宅中,随着公摊面积的减小,则可以有更多的发挥空间(图 6)。
(a)外观效果图
(b)平面图
图 6 西北某地项目方案设计 2
通过大量的项目实践,逐步地摸索出了一套符合第四代住宅设计的逻辑与思路。
首先出挑的露台宜控制在 2.4~3.6 m 之间,超过 4.0 m 的出挑露台需要结构增加斜柱进行支撑,对建筑立面和实际使用造成影响。
其次为了既不影响露台上层的居住体验,又能保证露台本身的私密性,宜采用横向线条提供一定的视线遮挡。
最后,关于露台花园的绿化种植,在结构设计中还要预留出足够的降板空间以满足不同种类的植物种植需求(图 7)。
(a)成都七一城市森林花园
(b)四代住宅立面构造设计说明
图 7 第四代住宅设计实例
3 第四代住宅设计的困局与未来
诚然,单纯从设计的角度上来说,目前问世的第四代住宅相较于第三世代住宅已经从居住情感的角度出发,做出了一定的变化,但是也必须要正视,这种产品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
首先,从适应性角度上来说,就西北地区而言,严寒的冬季和动辄就出现的雾霾无疑降低了人们对空中花园的期待,而在东南沿海地区,如何应对夏秋季节的台风也是这种半开放的室外空间所要面对的巨大挑战。
其次,也不能忽视,自成都七一城市森林花园项目问世以来,一直伴随着它的争议:植物长期缺乏专人修剪打理,花园种植影响室内采光,植物高空坠落,以及令居民无法忍受的各种昆虫和蚊子。
这些可能不仅仅需要建筑师通过设计方式来思考解决之道,也许更多地也需要广大的社区物业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给予更多的服务性支持。
此外,在第四代住宅的探索过程中,当然不能缺少了国家的政策支持,也迫切需要国家制定出更为明确的建设规范。比如广州、眉山、郑州等地都相继针对第四代住宅的建设出台了政策性条文(图 8)。
图 8 眉山市出台的建筑设计相关的政策性文件
最后必须承认,对于房地产市场而言,对既有产品的颠覆和迭代必将带来更高的成本投入,第四代住宅的研发关键还在于建设成本的上升。就如同本文从一开始所说的,随着地产业进入了“黑铁时代”,这种成本投入的程度需要控制在什么区间才能被市场所接受,也将是横在前行道路上的一道难关。
结语
基于这些困难和实际工作中的感悟,现今市场上的第四代住宅产品也确实仍处于摸索阶段,或许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建筑材料的发展,建筑技术的进步,在当代甚至是未来的建筑师们的努力下会有一种更加符合人们居住诉求的居住产品被研发出来,那或将才是第四世代居住建筑真正到来的时刻。
(原文作者:卢 璐)